前言

約翰衛斯理牧師
不僅是循道公會衛理公會的創立人,也是歷史上的一位傑出的宗教人物。英國人對他的景仰,不減於大文豪莎士比亞。
的確,在英國歷史上是從未有過一個人能像他那樣直接、明顯,和有力的感動人和改變人們的靈性生活。有一位歷史家說得好:「即使我們用最誇張的說話,也難以盡述衛斯理當時所領導的靈性復興運動的價值;因為百年以後,英國聖公會和其他宗派教會的宗教精神,四分之三是受到衛斯理靈性復興運動的影響。」這樣一位基督教偉大人物的生平事蹟,不只是循道衛理會友應當認識,實在是每一位基督徒也當值得加以認識。
一.幼年與受裝備
約翰衛斯理,是家裏第十五個孩子,生於1703年 6月。當他出生時,家庭中只有兄姊六人,其餘八人都於嬰孩時夭折。他母親雖久困於窮乏的苦痛中,但她並不因此灰心和失望。她訓練兒童養成守秩序、忍耐、禮貌和順從的習慣,這種訓練卻作了他們未來事業的根基。衛斯理夫人以順從為各種美德之首。某次在一封信中表示了她的意見,「我竭力以為必須趁早壓服孩子的意志,使他養成順從的習慣,因為這是宗教教育唯一有力和合理的基礎,假如缺少了這一點,那麼誡命與禮節兩者就得不到效果。等到這一步完全成功以後,一個孩子才能被父母用理知和虔敬來把他管束,等到以後他自己的悟解力完全成熟的時候,這宗教的要義也就深深地種在他的心中了。」衛斯理夫人也留意到孩子們宗教的訓練,所以他們在年紀很小時已能背誦主禱文以及其他的禱告文了。污穢和粗俗的言語是從來不准出口,母親很早就令孩子們學習讀書,每日早晚必須誦讀一章聖經。所以從嬰孩時起這些孩子都飽受宗教和道德的訓練了。二.在牛津大學的生活。
1714年至1720年的求學階段中,他陸續完成學業,後來進入英國牛津大學的「基督學院」(Christ College)。由於經濟的不足及身體不是很好,但他仍勤於工作,而得到別人的讚美和尊敬。到了廿一歲時,他已經成為一個學者。不過,這時他的宗教生活卻是處於很低的衰落期。雖然他有讀經、禱告,以及其他靈修書的研究等等,但他並不努力為善或是立志與惡的行為爭戰。經過四年的大學生活之後,衛斯理才想到要多注意到宗教的事情。直到有一次學校裏的門房與他的對話中,衛斯理發現在這看守門房之人的心中,充滿著感謝上帝的恩慈。衛斯理覺得奇怪問他,門房回答說:「我感謝上帝,因為祂賜給我生命,並且賜了我一顆愛祂的心,和願意為他服務的志願。」衛斯理此後才開始感覺到,有一些宗教的經驗是他所沒有體會到的。1727年衛斯理得了文學博士的學位,並在他的辯論和演講中獲得許多的稱譽。他漸漸作了一個更成名的學者和教師,並離開學校往洛德。在那裏他幫助他的父親任副牧師的職務。
1729年他在母校「林肯學院」的邀請下,返回牛津,很快就成了弟弟查理. 衛斯理所召聚之群體的屬靈領袖。在學院裏其他學生稱他們的團體為「聖社」(Holy Club) ,後來則改稱為「循道派」(Methodists)指他們凡事皆循規蹈矩,是語帶譏諷的。至當時的人題他們一個綽號,叫作『循道會徒』。約翰衛斯理以後解釋這個綽號的意義說,循道會徒乃是指『一個遵循聖經中規定的方法而立身行事的人』。這個包含教師和學生的小團體就稱作『聖會』。他們除了每晚一次聚會,把他們的生活與行事作一詳細的檢查。而他們工作的計劃分作多種,有幾個人專門和年輕的學生談話,而立志要從罪惡的生活中拯救他們出來,鼓勵他們刻苦讀書。其餘有些人專作救濟貧民的工作;另有一些人幫助幾處學校的事情;另外有人照顧貧民救濟所的事情。也有一些人每日往監獄中去關心獄囚,提供書籍和藥品。
三.美洲宣教及得救的經歷。
1735年衛斯理的父親去世後,他離開了牛津,與弟弟查理衛斯理去美國喬治亞宣教。宣教期雖很短暫,但對兄弟倆的屬靈生命倒有重要的影響。首先,令他們改變的有兩項因素,一是透過往美洲船上一班德國莫拉維弟兄敬虔的生活,另一是當時新興的活動,就是以小組形式,給予完全奉獻的男女信徒屬靈的教導。約翰衛斯理於1738年回英國後不久,便遇上莫拉維會的牧師伯勒爾(Peter Bohler),覺得他們內心有得救的確據,及勝過一切的罪惡。衛斯理深為這些信念折服,認為這是與聖經、歷史的基督教,及幾個見證人的經驗吻合,於是他也開始追求及傳講因信稱義的道理了。1738年 5月24日,約翰衛斯理參加了倫敦亞得門街(Aldergate) 莫拉維會的聚會,覺得心裡「異樣溫暖」,是因有人在會中宣讀了馬丁路德寫的羅馬書註釋之序言。成為他屬靈生命的轉捩點。當他清楚自己得救的確據,聖靈與他同證他是上帝的兒女。心裏火熱的經驗,使他大有能力地傳講福音,無數失喪的靈魂因而得著拯救。雖然近代的學者對衛斯理這個福音經驗的性質有不同的意見,但後來的歷史顯出,這個經驗實在影響了他每一方面。他由這經驗而生出的熱心,又聯合了他弟弟查理衛斯理和聖社其他會員(如懷特腓德,Whitefield),便形成了一股復興的火燄,使倫敦、布里斯托爾,及報紙傳媒觸目。雖然他無意創立新的教派,但復興的火燄一發不可收拾,福音的熱潮在不可抗拒的情況下積極地擴展。可見當聖靈動工時,在一個人身上所發揮的能力。當上帝使用一個人的時候,其效果是不可言喻的。強調個人藉信心而得救恩的經驗,是當代英國國教之領袖視之為不需要的「新教義」,他們認為人單靠嬰兒洗禮,就足以得救。所以很快的,大部分英國國教的教會大門都向衛斯理關閉,他們只得在街頭聚會。
四.宗教復興的初期。
當時的英國教會已逐漸與世俗同化,屬靈的宗教也因以衰頹,多數的教友對因信得救,這重要的教義竟已遺忘。衛斯理曾見莫拉維教徒對此有堅確的信仰,而在那次的參觀以後,使他的信心得到更大堅強的力量。他遇見許多人,他們都能為這件事情親自作證,說:「因為只有信靠基督,而不是依靠他們自己的功勞,才使他們從罪惡中得了拯救」。因此衛斯理開始在主日講台宣講個人的得救,並宣講個人和社會的罪,可惜為時不久,講壇一個接著一個向他們關閉。但他們仍有幾個基督徒的小團體,他們常是聚集一處共同敬拜上帝和研究聖經。在這樣的聚會中,衛斯理以後體驗到他自己內心的改變,這就使他作了這樣一個傳佈福音的人。當這個時候衛斯理和他的弟弟查理也常往監獄中去探訪犯人,和親臨罪人執行死刑之處。衛斯理弟兄向那些犯人宣講完美的福音,使他們得到一個很深的印像,就是那些判處死刑的犯人也有悔罪信道的,當押赴刑場時心中都充滿平安與快樂。宗教復興運動的起源,不單由於約翰衛斯理的宣講而彰顯。也是查理衛斯理所作的讚美詩傳唱於各處而著名。五.衛斯理與今日的關係。
循道派神學的核心是愛:神的愛是為萬人的,而神的恩典亦是為所有人預備,只要人在耶穌基督內,以信心接受祂的救恩即可得到。這種恩典觀所著重的,乃是神把自己給予每一個人,要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,並且保障人真正有機會回應。稱義或使人得救的信心,是恩典的結果;而悔改歸正的經驗,則是由兩部分構成:稱義,那是基督的公義歸到信徒身上;重生,那是聖靈把基督的義生在或歸到信徒身上。成聖的恩典包括信徒由悔改到死亡之間,聖靈在他生命中的工作;衛斯理認為這工作既是即成的,也是漸進的。因為那是恩典的工作,是人只能透過信心來接受的,所以成聖可以是即成的。但「整個成聖」的工夫,基本上是人對神和對別人的愛,因此成聖就是神無限及大能的愛,在有限的信徒身上彰顯的過程;就此意義而言,成聖是一種不斷向前推進的狀況。衛斯理的傳統是以因信稱義為根基而建立成聖的教義。完成這工的乃是聖靈。我們雖然唯獨因信稱義,但我們卻是靠著聖靈得成聖潔,所以使我們成聖的乃是聖靈。但可惜許多衛斯理傳統中的人,不知不覺的走向法理主義,竟然將敬虔的外貌就當作是成聖來理解。但衛斯理卻認為,成聖乃是一產生出所有善行的意志傾向或心思狀態。如果衛斯理地下有知,看到人們主張成聖的目的就是為行善,他將感到多麼傷心啊。更諷刺的是,儘管衛斯理傳統一再強調「行」,但是其中許多人卻仍然喪失了他們對社會的異象。
約翰衛斯理的循道主義不僅是一套神學,而是一種對基督徒生活的了解,強調信徒與慈愛天父之間那種喜樂又個人的關係。在今日教會裏這個關係落實於人對上帝的敬拜,和對人的愛。愛失喪之人的意思,就是在傳福音時,把基督給他們;愛貧窮人的意思,就是社會關懷,為孤兒寡婦預備房子,提供免費醫療、食物、衣物、教育,及主日學等;愛初信者的意思,乃是訓練他們成為門徒─小組牧養。這些關係都是我們要去遵行的。
結論
「全世界是我的牧區」這是約翰衛斯理的名言。約翰衛斯理的工作實在驚人,在他五十二年的事奉生涯中,平均每年走四千哩(騎馬),共講了四萬篇道,平均每天講二篇道。但他最成功之處,乃是能選召、組織,及訓練人成為屬靈領袖,包括男人和女人在內;透過不斷成長的小組、地方領袖,和遊行佈道家,衛斯理能夠維持宣教的熱誠及其果子。他從不忽略對初信者的教導和訓練,務要使他們成為門徒。從實際的意義而言,約翰衛斯理的循道主義,是牧養的更新,也是實踐信徒事奉工作的果子,更是對福音神學和宣教的真實回應。透過衛斯理和循道主義,十八世紀英國廣大的勞動階層,終於有一種可行的靈修生活。盼望今日我們在臺灣的衛理公會,也能秉持這種理念,不但個人需要在基督裏有經歷的實際,更重要的是透過成長小組的牧養,讓每一位進入教會的信徒都能被訓練、被裝備,完成上帝的大使命,使萬民都成為主的門徒。參考書目:
- 約翰衛斯理傳 林輔華著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
- 神學名詞辭典 趙中輝著 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
- 當代神學辭典 楊牧谷著 校園書房出版社
- 衛斯理約翰與循道衛理會 戴維施著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文字事工委員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