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龐君華牧師撰
尼9:9-15出埃及被記念
【經文】
9:9「『你曾看見我們祖先在埃及所受的困苦,垂聽他們在紅海([9.9]「紅海」是根據七十士譯本;原文是「蘆葦海」。)邊的哀求,
9:10施行神蹟奇事在法老和他所有臣僕,以及他國中眾百姓身上,因為你知道他們向我們祖先行事狂傲。你也得了名聲,正如今日一樣。
9:11你在我們祖先面前把海分開,使他們走過海中乾地,將追趕他們的人拋在深海,如石頭拋在大水中。
9:12白晝你用雲柱引導他們,黑夜你用火柱照亮他們當行的路。
9:13你降臨在西奈山,從天上與他們說話,賜給他們正直的典章、真實的律法、美好的律例與誡命,
9:14又使他們知道你的聖安息日,並藉你僕人摩西傳給他們誡命、律例、律法。
9:15你從天上賜下糧食給他們充飢,使水從磐石流出給他們解渴。你吩咐他們進去,得你起誓應許要賜給他們的地。
【默想】
以斯拉作為一個領袖,當他看到百姓,也就是回歸的群體中,發生的信仰危機時,他嘗試重新創建一個新的社會,所以他宣讀律法,重整歷史,這一切都是為了避免百姓重蹈覆轍,在宗教上混雜導致在信仰上也不忠誠,可能會再次的得罪上主,民族再次的被分散。今天的經文為了配合剛過的主日的舊約經課,選取了他重提百姓們的先祖出埃及、過紅海的經歷。上主體恤他們在埃及的困苦之聲,在紅海邊上的絕境,為他們把海水分開,引導他們來到西奈山邊領受誡命,與他們立約,成為他們的上主,他們也成為了上主的子民,更供應他們在曠野進入應許之地前的日用食糧。當他們代代在守聖安息日時,就是在體現這種盟約關係的記號。所以「出埃及、過紅海」是以色列民的身份記憶,他們守安息日應當是體現對這身份的認同。不單如此,「出埃及、過紅海」也成為基督徒靈性生命經歷的典範與象徵,試問你是否想到你曾與上主立過的約?祂是否曾在恩典中引領你走出關鍵的困境?你是否也曾迷失悖逆過?今日就讓我們再次確認我們盟約子民的身份,立志成為守約的人過聖潔的生活。
詩77上帝的道在海中
【默想】(請閱讀經文後,安靜默想,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,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)
羅14:13-15:2彼此建造
【經文】
14:13所以,我們不可再彼此評斷,寧可決意不給弟兄放置障礙或絆腳石。
14:14我憑着主耶穌確知深信,凡物本來沒有不潔淨的,除非人以為不潔淨的,在他就不潔淨了。
14:15你若因食物使弟兄憂愁,就不是按着愛心行事。基督已經為他死,你不可因你的食物使他敗壞。
14:16所以,不可讓你們的善被人毀謗。
14:17因為上帝的國不在乎飲食,而在乎公義、和平及聖靈中的喜樂([14.17]「公義…喜樂」或譯「聖靈中的公義、和平及喜樂」。)。
14:18凡這樣服侍基督的,就為上帝所喜悅,又為人所讚許。
14:19所以,我們務要追求([14.19]「務要追求」:有古卷是「追求」。)和平與彼此造就的事。
14:20不可因食物毀壞上帝的工作。一切都是潔淨的,但有人因食物使人跌倒,這在他就是惡了。
14:21無論是吃肉是喝酒,是甚麼別的事,使弟兄跌倒,一概不做,才是善的。
14:22你有信心,就要在上帝面前持守。人能在自己以為可行的事上不自責就有福了。
14:23若有人疑惑而吃的,就被定罪,因為他吃不是出於信心。凡不出於信心的都是罪。
15:1我們堅強的人應該分擔不堅強的人的軟弱,不求自己的喜悅。
15:2我們各人務必要讓鄰人喜悅,使他得益處,得造就。
【默想】
羅馬書將近尾聲,保羅需要處理一些教會生活中具體的問題。今天的經文我們可以看出這是與飲食有關的問題,前文的脈絡中,我們知道是有人認為應該「百無禁忌」,在恩典中我們是自由人,應該什麼都可吃,這一主張的人根據今天第15:1是被稱作「堅強的人」,是教會的多數派。另一派主張較保守,他們實踐吃素、不喝酒,屬於嚴格誡律生活的人,儘管在恩典中,也不放下舊日的生活習慣,特別是在律法上的要求,或與世俗文化的區別上,同樣在第15:1稱之為「軟弱」的人,是教會的少數派。原來當時羅馬教會成員的組成很多元,有外邦人,也就是非猶太人,有猶太人,其中也有一些是仍與會堂保持聯繫的猶太人。當他們一起過教會生活時,就要經過一個「磨合期」。這些小事卻能具體的影響教會生活,比方在愛筵時,一方不能接受另一方所預備的食物,甚至延伸到教義上詮釋的衝突,過去他們甚至一度鬧到皇帝革老丟那裏,引起了所謂「革老丟禁令」驅除猶太人離開羅馬(參使徒行傳18:2)。保羅對此並沒有從教義的進路去辯論誰較正確,反而在今天經文的一開始第14節,就提醒了他們一個所謂「主觀動機」的因素。「…除非人以為不潔淨的,在他就不潔淨了。」,所以人的動機是出於「不給弟兄放置障礙或絆腳石」,「你不可因你的食物使他敗壞」、「在乎公義、和平及聖靈中的喜樂」,就不要「論斷」弟兄姊妹憑著信心的飲食習慣,因此在整個討論中有一個內在的要求,就是「凡不出於信心的都是罪」。因此讓人信心跌倒或陷入不必要的憂愁等等,都是不討主所喜悅的。總結而言,消極地說我們「不可彼此論斷」,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則。積極地說,則是我們要促成「和平及彼此造就」。請問在你的信仰群體的生活中,你如何促成和睦及彼此造就呢?對於群體中,有人在實踐上與我們有所不同時,你應該如何面對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