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龐君華牧師撰
賽1:1,10-20學習行善
【經文】
1:1當烏西雅、約坦、亞哈斯、希西家作猶大王的時候,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見異象,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。
1:10所多瑪的官長啊,你們要聽耶和華的言語!蛾摩拉的百姓啊,要側耳聽我們上帝的教誨!
1:11耶和華說:「你們許多的祭物於我何益呢?公綿羊的燔祭和肥畜的油脂,我已經膩煩了;公牛、羔羊、公山羊的血,我都不喜悅。
1:12「你們來朝見我,誰向你們的手要求這些,使你們踐踏我的院宇呢?
1:13不要再獻無謂的供物了,香是我所憎惡的。我不能容忍行惡又守嚴肅會:初一、安息日和召集的大會。
1:14你們的初一和節期,我心裏恨惡,它們成了我的重擔,擔當這些,令我厭煩。
1:15你們舉手禱告,我必遮眼不看,就算你們多多祈禱,我也不聽;你們的手沾滿了血。
1:16你們要洗滌、自潔,從我眼前除掉惡行;要停止作惡,
1:17學習行善,尋求公平,幫助受欺壓的 ([1.17]「幫助受欺壓的」或譯「導正欺壓者」。),替孤兒伸冤,為寡婦辯護。」
1:18耶和華說:「來吧,我們彼此辯論。你們的罪雖像硃紅,必變成雪白;雖紅如丹顏,必白如羊毛。
1:19你們若甘心聽從,必吃地上的美物;
1:20若不聽從,反倒悖逆,必被刀劍吞滅;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。」
【默想】
在南國猶大的先知以賽亞蒙召作先知也得到異象,傳講上主的信息。他竟然用所多瑪、蛾摩拉這兩個被徹底毀滅的城市來稱呼猶大與耶路撒冷,可見猶大與耶路撒冷是多麼的危機。他們危機主要是來自他們錯誤的信仰。經文提到上主不喜悅,甚至厭惡他們守節期,獻祭等等信仰的實踐,甚至他們的祈禱也不聽。請不要誤解以為上帝不喜歡我們奉獻、參加主日崇拜或者祈禱。上主不喜悅的是他們這些宗教活動背後的動機不純,獻祭喜愛擺排場,大批牛羊的獻上,以為上帝也是好大喜功的看中這些,其實他們這是做給人看的。然而崇拜、奉獻、禱告是我們與上主親近關係的體現,在崇拜之後應該更能體會上帝的心腸,應該用愛來回應上主的愛,應該關心上主所關心的「窮人」,也就是社會上需要大家協助的「弱勢者」,如當時社會中沒有福利制度下的孤兒寡婦們。然而這些人崇拜後非但沒有用愛上主的心去關顧這些人,反而欺壓他們,想方設法剝削他們僅存的金錢與勞力,並且利用他們的無助。然而最危險的是,這行不義的人若是沒有去獻祭、守節或祈禱還好,因為他們作這些「壞事」時,或許會想到這樣作會不會得罪上主。但是現在他們因為每個主日都作了禮拜,都有奉獻,還常有祈禱,或參加禱告會,甚至還偶而作作見證,向人傳傳福音,於是他的良心反而麻木了,不覺得自己有問題。這樣的宗教活動,上主當然不喜悅,因對越是獻祭多越危險,參加活動越多就越是自以為義,以為天堂的門票已經在握,一切都無須再擔憂或需要反省了。你見過這樣的信徒麼?你自己的信仰生活有多大的程度也會如此呢?
詩50:1-8,22-23上帝的救恩
【默想】(請閱讀經文後,安靜默想,有哪句話或哪一個詞你特別有感觸,就以此領悟作為祈禱)
來11:1-3,8-16亞伯拉罕的信心
【經文】
11:1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,對未見之事有確據。
11:2古人因着這信獲得了讚許。
11:3因着信,我們知道這宇宙是藉上帝的話造成的。這樣,看得見的是從看不見的造出來的。
11:8因着信,亞伯拉罕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,往將來要承受為基業的地方去;他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裏去。
11:9因着信,他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,好像在異鄉,居住在帳棚裏,與蒙同一個應許的以撒和雅各一樣。
11:10因為他等候着那座有根基的城,就是上帝所設計和建造的。
11:11因着信,撒拉自己已過了生育的年齡還能懷孕,因為她認為應許她的那位是可信的([11.11]本節或譯「因着信,撒拉自己雖然已過了生育的年齡,亞伯拉罕也老了,但還能作父親,因為他認為應許他的那位是可信的」。);
11:12所以,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竟生出子孫,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,海邊的沙那樣無數。
11:13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,並沒有得着所應許的,卻從遠處觀望,且歡喜迎接。他們承認自己在地上是客旅,是寄居的。
11:14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尋找一個家鄉。
11:15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,還有回去的機會。
11:16其實他們所羨慕的是一個更美的,就是在天上的家鄉。所以,上帝並不因他們稱他為上帝 ([11.16]「稱他為上帝」或譯「求告他」。) 而覺得羞恥,因為他已經為他們預備了一座城。
【默想】
請細細地再品讀一下這段經文,這是聖經信息中重要的關鍵,顯示信心之偉大,及其所帶來巨大的影響。在信心中,我們肯定這個宇宙不是偶然或自然生成的,它是有一位創造主有目的,且有心意所造的,祂的心意也成為歷史的走向。聖經中的信心人物,都是在信心的驅使下,邁開腳步走向上帝所應許的世界的歷史,信心使他們都不留在原地踏步,他們雖然並不明白上帝的藍圖的全貌,即便到了好像是盡頭或應許之地,他們冥冥之中,信心卻指向一個「更美的,在天上的家鄉」,他們都未必能說得出所以然,但在信心裏他們的確是確知其然,未必當下親眼所見,但卻感到實在。信心不是壓抑我們的理智,用意志逼自己所不信的事,信心是那麼自然地讓我們移開我們的腳步,走向上主應許的方向。請問你以為以色列先祖們所指望的「更美的家鄉」是指什麼?為何他們為此不介意在世上的苦楚?請回顧你如何邁開你信心的步伐?你現在走的是信心的道路嗎?請小心有很多信心的「贗品」。
路12:32-40在天上的財寶
【經文】
12:32你們這小羣,不要懼怕,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。
12:33你們要變賣財產賙濟人,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和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,就是賊不能近,蟲不能蛀的地方。
12:34因為你們的財寶在哪裏,你們的心也在哪裏。」
12:35(太24:45-51)「你們要束緊腰帶,燈也要點着,
12:36好像僕人等候自己的主人從婚宴上回來。他來叩門,就立刻給他開門。
12:37主人來了,看見僕人警醒,那些僕人就有福了。我實在告訴你們,主人會叫他們坐席,自己束上腰帶,前來伺候他們。
12:38他或是半夜來,或是天亮之前來,看見僕人這樣,那些僕人就有福了。
12:39你們要知道,一家的主人若知道賊甚麼時候來,就 ([12.39]有古卷加「必警醒」。)不容賊挖穿房屋。
12:40你們也要預備,因為在你們想不到的時候,人子就來了。」
【默想】
耶穌叮嚀當時跟隨他的人「不要懼怕」,也就是不要活在懼怕中。因為天父樂意把祂的國賜給我們。換句話說,如果最重要、最關鍵、最終極的目的地已不是問題了,那麼過程中的枝節又何足以懼怕或憂愁呢?如果這個觀念是貫徹的,地上所擁有的也沒有那麼重要了,在耶穌時代愛色尼人(Essenes,意即聖潔,猶太教的一支),就是主張活在現世,盡量少擁有,要變賣所有的賙濟窮人。教會歷史中也有一些修會,如方濟會也是主張「神貧」,就是越少擁有越好,有的就盡量用在幫助窮人。雖然我們不是這些組織或團體的成員,但是門徒的生活原則卻是相同的,不要致力於今生所擁有的,相反的是注重今生所能付出的。這樣的信仰堅持並不容易,因為人的本性容易為各種形式的慾望所困,所以我們要警醒,要堅持到底,若是沒有心裏的預備,在人子來之前就放棄了,或是改變了自己的方向,這是極為可惜的事,請問你的生活中可有任何懼怕的事?你的生活中,可有幫助人的預備或行動,特別是幫助周遭的窮人?當你感到相信但又信的不足的時候,你會如何面對呢?同樣的不要忘記祈禱,或是與屬靈的伙伴一同祈禱。